国际海事组织(IMO)不断强化海运业减排战略,计划2030年实现减排20%、力争30%,2040年减排70%、力争80%,2050年达成净零排放。这一目标推动船舶运输行业在多领域加快绿色转型探索与实践,船舶运输的绿色发展路径日益清晰。
图片来源:摄图网
上海港率先实现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加注,截至今年5月完成100艘次加注,总加注量达58万立方米。长江经济带船舶靠港使用岸电提前2年完成超亿度“十四五”目标,宜昌长江段69个码头建成172台岸电桩实现全覆盖,截至2025年3月累计为4.8万艘次船舶供电5040万千瓦时,减少碳排放3.7万吨;让船舶运输在停靠环节也能实现低碳排放。
标准规范体系逐步健全为船舶运输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保障。我国LNG动力船舶在加注设施建设、安全操作、关键装备产品等方面技术标准已基本完善,形成相对完整体系。电池、甲醇、氢、氨、生物柴油动力船舶标准加快制定,交通运输部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国家能源局联合部署电动船舶重点标准制定,部海事局启动《船舶技术规范体系(2024)》编制,为船舶运输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清晰的规范指引。
船舶运输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仍面临挑战。船舶能源转型路径需进一步明确,需综合能源资源禀赋、技术趋势和航运承受能力确定最优路径。配套设施建设速度有待加快,偏远地区和内河部分区域新能源加注、充换电设施布局不足影响绿色船舶在船舶运输中的广泛应用。核心装备技术研发需加大力度,提升高性能LNG发动机、大功率醇燃料发动机、高安全动力电池等装备的自主供给能力和国际竞争力,才能让船舶运输的绿色转型更具底气。交通能源融合需深化,产业链各环节协同不够紧密,尚未形成高效绿色转型价值链体系,制约了船舶运输绿色低碳转型的整体进程。
面对挑战,业内积极探索船舶运输绿色转型的应对策略。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方面,打造技术创新协同平台,集聚资源联合攻关核心技术,为船舶运输的低碳化提供技术支撑。紧跟低零碳技术趋势完善法规标准,制定近(零)碳发展技术路线图,提高技术迭代效率,让船舶运输的绿色转型有章可循。
发展模式创新上,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合建立利益共享模式,突破传统造船模式转向联合建造,发展标准化箱式电源等共享业态,降低船舶运输绿色转型的成本门槛。加强国际合作,促进绿色能源标准互认,参与IMO减排标准制定,贡献中国方案,提升我国在全球船舶运输绿色治理中的话语权。
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布局新能源生产、储运、加注基地,改造现有岸电设施,建设纯电池船舶专用充电设施,构建内河配套网络,让船舶运输在全流程都能获得绿色能源支持。如广州港船务公司新建2艘智能电动船,配置可充换电集装箱式移动电源,采用纯电池动力推进,建成后每艘年减排172吨,节约能耗成本超100万元,为船舶运输的绿色实践提供了生动案例。
请立即点击咨询我们或拨打咨询热线: 4006979616,我们会详细为你一一解答你心中的疑难。在线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