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9月12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《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》,标志着我国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、推动能源绿色转型的征程上迈出关键一步。这一重磅文件的发布,不仅是对当前储能建设结构变革趋势的积极回应,更是对未来三年新型储能发展的系统性部署。方案明确提出,要加快新型储能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建设,鼓励新型储能全面参与电力市场,推动“新能源+储能”一体化发展,为储能规模化建设注入强劲政策动力,开启我国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。
图片来源:摄图网
当前,随着风电、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,电力系统的不确定性强。储能作为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并网、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调节资源。然而,长期以来,储能建设面临成本高、收益模式不清晰、市场机制不健全等瓶颈,制约了其规模化发展。此次《行动方案》的出台,正是瞄准这些痛点,从市场参与和价格机制两大核心维度,为储能建设扫清障碍、铺平道路。
这意味着储能设施将不再是单纯的“电力搬运工”,而是可以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,通过低谷充电、高峰放电获取价差收益。更为关键的是,储能建设方案推动“新能源+储能”作为联合报价主体参与电能量市场交易。这一创新模式将新能源发电与储能调节能力深度融合,不仅有助于提升新能源项目的整体收益和电网消纳能力,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储能的定位——从成本项转变为价值创造者,极大提升了储能建设的经济可行性。
在电力系统中,调频、备用等辅助服务对于维持电网稳定至关重要。过去,这些服务主要由火电等传统电源提供。《行动方案》提出,储能建设要有序引导新型储能参与调频、备用等辅助服务,并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探索爬坡、转动惯量等服务品种。这不仅为储能开辟了新的收益渠道,也充分发挥了储能响应速度快、调节精度高的技术优势,提升了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。随着辅助服务市场的逐步扩大,储能建设的商业价值将进一步凸显。
在价格机制方面,方案同样给出了明确指引。这一机制的建立,将使储能建设的“保底”价值得到认可,尤其是在电力供应紧张时段,储能的顶峰能力将获得相应回报。此外,各地还需加快推进电力中长期、现货市场建设,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。通过市场化的电价信号,引导储能设施在最优时段充放电,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。
可以预见,我国储能建设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。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,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,价格体系的逐步健全,将共同构成推动储能规模化建设的强大合力。未来三年,随着一批大型储能项目的落地投产,我国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将显著增强,新能源消纳水平将进一步提升,储能建设的步伐也将更加稳健。
总之,储能建设不仅是技术问题,更是制度创新和市场设计的系统工程。此次国家两部委联合发文,为储能建设提供了清晰的“路线图”和“施工图”。我们应以此为契机,凝聚各方力量,加快政策落地,推动储能产业从“政策驱动”向“市场驱动”转变,持续构建清洁低碳、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。
- 上一篇:贸易政策风云变幻,企业迎机遇谋发展
- 下一篇:我国农业机械出口持续高歌猛进
请立即点击咨询我们或拨打咨询热线: 4006979616,我们会详细为你一一解答你心中的疑难。在线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