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受多重因素影响,欧洲多个主要港口出现自新冠疫情以来最严重的堵塞现象,给全球国际物流体系带来了严峻考验。鹿特丹、安特卫普、汉堡等核心港口的货轮等待时间大幅延长至66-77小时,预计此状况将持续数月。
图片来源:摄图网
港口运行几近极限
根据最新监测数据显示,荷兰鹿特丹港外停泊船舶密度较常规水平增长了3倍以上,部分区域船舶间距甚至不足1海里。一艘由中国宁波出发的大型集装箱船“地中海艾莎”号已在北海漂浮两天多仍未靠岸。与此同时,德国汉堡港因堆放场地超负荷运转,已暂停接收冷藏集装箱货物;比利时安特卫普港则由于铁路运输系统罢工,导致内陆转运延误率高达65%。
此前,6月25日,安特卫普港曾因引航员集体罢工造成近50艘船只滞留。荷兰航运企业WEC Lines高管Caesar Luikenaar指出,“目前所有关键中转枢纽均已满载运行,港口几乎处于极限状态。”另一家国际物流公司Euro-Rijn Group负责人Albert van Ommen也表示,此次拥堵程度远超以往,是近年来最为严峻的一次国际物流危机。
多重因素叠加引发连锁反应
实际上,自今年3月以来,欧洲主要港口就陆续出现运营紧张情况。原因包括:人力短缺、安特卫普港工人罢工、莱茵河水位下降以及红海航线安全风险上升等。德国不来梅港的等候时间同比增加了77%,安特卫普港和汉堡港分别上升37%与49%,鹿特丹和英国费利克斯托港同样面临泊位紧张问题。
而随着美国对欧设定的关税调整节点——7月9日临近,局势进一步恶化。为应对国际贸易流向的变化,海运公司不得不频繁调整航线结构。与此同时,原本面向美国出口的亚洲商品纷纷转向欧洲市场,使得当地港口进口量激增约7%。
因此,欧洲港口正面临双重冲击:一边要处理涌入的亚洲货物,另一边又要加快向美出口以规避新关税政策的影响。这些复杂因素交织,最终导致当前欧洲港口运作陷入高度紧张状态,国际物流链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。
业内普遍认为,短期内拥堵状况难以缓解,相关国际物流企业需提前规划,合理调配资源,以减少延误带来的影响。
- 上一篇:美国解除对华芯片EDA软件出口限制
- 下一篇:没有了!
请立即点击咨询我们或拨打咨询热线: 4006979616,我们会详细为你一一解答你心中的疑难。在线咨询